文章

從繪畫家庭圖開始的自我探索旅程:理解、療癒、成長

圖片
你有否想過,我們面對的情緒困難、人際糾結、婚姻衝突,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族歷史的一部分? 在心理治療的工作中,我經常邀請個案一起繪畫一幅「家庭圖像」(Family Diagram),透過整理三代家庭的重要資料,讓我們開始一場深入又真實的自我探索之旅。 為什麼從家庭圖像開始? Bowen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深深嵌在自己所屬的家庭系統中,個人的情緒反應、壓力處理、人際互動方式,都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源自於長年的家庭互動模式。 家庭圖像不是「家譜」,而是一幅用來觀察家庭關係的地圖。它會包括: 家族成員的基本資料(如出生、死亡、婚姻、離異等) 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繫與疏離 特別緊密或特別緊張的關係 重要事件如創傷、疾病、移民、經濟困難等 當這些資料慢慢呈現在圖像中,我們就可以用新的角度去理解: 「原來我的反應方式,是有歷史的。」 看懂「重複模式」與「情緒傳遞」 Bowen指出,家庭中的焦慮會代代相傳。我們可能會發現: 母親在她的母親身上學會了壓抑情緒,然後又教會了我 父親從不表達愛,因為他的父親從小就離開了家庭 我一遇到壓力就過度負責,因為我祖母在戰亂中是唯一的照顧者 這些「重複模式」不是刻意選擇的,而是出於家庭系統中未曾覺察的習慣與情緒傳遞。 理解了這些歷史與連結,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療癒。 區分自己:在關係中保持自我 Bowen Theory 的核心是「自我區分」(Differentiation of Self):在親密關係中,能夠保持自我,既不過度融合、也不完全切斷。 家庭圖像的工作幫助我們看清: 我在哪些關係中失去了自己? 是什麼讓我很難與某些人保持健康的距離? 我是否不自覺地重複了上一代的情感角色? 當我們有機會梳理這些歷史,便能慢慢學習建立新的界線,選擇不同的方式回應壓力與關係。 問問自己:從家庭圖像中可以思考甚麼? 在整理家庭圖像的過程中,我們不只是紀錄事件,更重要的是 觀察自己與家庭之間的互動圖案 。以下是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幫助你更深入了解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 關係連結篇 我和父母的關係是疏離還是緊密?這種距離感從何而來? 在家族中,有哪些人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張或特別依附? 有沒有哪些人被「邊緣化」、失聯或很少被提起?...

療癒原生家庭的影響,重新學會愛與被愛 | 個人成長 | 創傷療癒 | 個人輔導 | 心理治療 | 心理輔導

圖片
「我一直都很努力做個『好人』,但內心總是感到空虛。」 「我很怕親密關係,一靠近就想逃。」 「我總是過度照顧別人,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 「每次跟另一半吵架,我都像在和父母爭執一樣。」 如果你在某些關係中感到疲憊、困惑,甚至感覺自己「好像一直活在舊的劇本裡」,那麼你並不孤單。很多成年人來到治療室時,其實都在面對一個共同的課題: 原生家庭的影響 。 從 Bowen家庭系統理論 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在自己的家族情境中。即使已成年、離家多年,早年在家庭中學會的情緒反應模式、人際互動方式,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和我們如何與世界建立關係。 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不是「有多壞」,而是「我們如何被形塑」 有些人來自功能不全的家庭,可能經歷過情緒忽視、責罵、冷漠,甚至創傷;但也有人來自「看起來很好」的家庭,卻總覺得被控制、無法做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只是來自明顯的傷害,更可能來自那些 不易察覺的期待、價值觀與角色安排 。 例如: 從小被期望當「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難以表達需要。 在父母衝突中扮演「調停者」,成年後不敢衝突、害怕衝突。 感受不到被愛,但不懂如何愛人,只能一味討好,或者過度需求對方關注自己 這些深深內化的經驗,讓人即使理智上知道「我不是當年的小孩了」,但情緒上卻仍被過去綁住。 療癒,不是要切斷關係,而是學會區分與看見 Bowen理論提出的「自我區分」(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療癒的關鍵。我們不是要責怪父母,也不是要與家庭劃清界線,而是 學習辨識哪些是『我』,哪些是『家族留下的模式』 。 當我們可以在情緒被挑起時停下來,觀察自己「為何會這麼反應」、理解背後的家族脈絡時,我們就多了一點自由 —— 有機會選擇不同的反應,而不是被舊有的模式推著走。 處理情緒很重要,但不等於療癒根源 在近年的心理健康風潮中,越來越多人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例如學會命名感受、允許自己悲傷、透過抒發來紓解壓力。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能帶來短暫的釋放與理解。 但有一個常見的誤解是: 只要釋放情緒,就能解決問題。 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看見情緒背後的家族模式與生命脈絡,那些情緒會一再出現、循環不息。例如,有人一次又一次在關係中感到被忽略,雖然每次都有釋放情緒,卻仍然無法擺脫那股孤單。 療癒的關鍵,不只是「感覺好一點」,而是要 認識這些感覺如何被建構出來...

走進婚姻輔導室前,夫妻應如何調整心態? | 婚姻輔導 | 婚姻治療 | 夫婦關係

圖片
許多夫妻走進婚姻輔導室時,心中都懷著不同程度的期待與失望。有些人渴望「對方改變」,有些人則已經疲累不堪,幾乎要放棄這段關係。其實,婚姻輔導不是一帖立即見效的靈藥,而是一趟需要勇氣、誠實與願意改變的旅程。若夫妻能在踏入輔導室前先調整心態,將有助於這趟旅程走得更深更遠。 1. 抱持開放的態度,而非尋找「誰對誰錯」 很多人進入輔導時,都渴望得到「被證明是對的」的那種感覺,或者「證明他/她的想法是錯的」。但婚姻輔導的目的並非裁判爭端,而是幫助雙方了解彼此背後的情感需要與反應模式。若能放下辯駁的心態,嘗試理解而非指責,才能真正開始修復關係。 👉 提問反思 :我是否願意放下「誰對誰錯」的期待?我是否願意聆聽對方的感受和觀點? 2. 意識到改變不是只針對「對方」 「如果他可以改變一點點,我們就不會吵架了……」這是輔導室中常聽到的心聲。但關係是雙向的,當你期待對方改變時,也需要願意看看自己的行為或反應是否也需要調整。輔導的過程是一面鏡子,有時會讓你看見自己不曾留意的一面。 👉 提問反思 :我是否也願意檢視自己如何與對方互動? 3. 給予這段關係時間和空間 許多夫妻希望幾次輔導後,問題就能解決。但現實是,很多關係中的難題,早已累積多年,修補也需要時間。信任的重建、溝通模式的改變、情緒的釋放……都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重整。願意給彼此和這段關係一些空間,是持久改變的起點。 👉 提問反思 :我明白關係轉變需要時間嘛?我願意委身於輔導過程嗎? 4. 接納失望與挫敗感也是旅程的一部分 輔導中會有感覺「原地踏步」的時候,也可能會觸碰到令人痛苦的記憶。這些不一定代表失敗,而是正在深入了解彼此的跡象。治療師會協助你們在安全的空間中走過這些情緒,從中學習新的理解和連結方式。 👉  提問反思 :我是否準備好在不逃避的情況下,去了解自己或對方的傷口? 5. 把輔導視為自我成長的機會 婚姻輔導除了處理夫妻之間的互動,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你可能會發現,某些反應其實源於自己的家庭經驗或未解的情緒。當一方成長,整段關係也會開始轉變。 👉  提問反思 :我是否願意停一停,認識自己的情緒與渴望? 💡婚姻治療師的角色:不是法官,也不是裁判 有些伴侶踏入輔導室,心中希望治療師「幫我說服對方」、「指出誰對誰錯」。但其實,婚姻治療師的角色並不是要判定誰對誰錯,而...

移民前的夫妻對話:這些話題不能不談 | 心理輔導 | 婚姻輔導 | 移民轉變

圖片
移民,往往是人生中其中一個最重大的決定。對於夫妻而言,這個決定不僅影響生活環境,還深深牽動著彼此的關係與未來的家庭運作。許多伴侶以為只要齊心,就能克服所有困難,但現實往往比想像更複雜。 若能在移民前好好對話、坦誠交換想法,不但有助預防日後的誤會與衝突,更能加強彼此的信任與連結。以下幾個主題,建議每一對計劃移民的夫妻都認真討論: 一、我們為何要移民?動機一致嗎? 是為了子女的教育、生活質素、職業發展,還是對香港的未來感到不安? 如果雙方的出發點不同,卻未曾清楚表達,日後面對挑戰時,容易出現指責與誤解。 🔎 建議討論問題: 我們各自對移民的期望是甚麼? 是誰先提出移民?彼此對這個決定的情緒是否一致? 二、對新生活的想像與角色安排 移居外地後,誰會優先投入職場?誰會負責照顧家庭或孩子? 不少夫妻在到埗後因角色安排未明確而產生摩擦。 🔎 建議討論問題: 我們到埗後會如何分工? 若短期內找不到工作,如何面對心理與財務壓力? 三、財務安排與風險評估 移民往往涉及龐大支出,而初到新地的收入未必穩定。若缺乏共同預算與透明討論,容易引發衝突。 🔎 建議討論問題: 我們的財務預算是否充足?最多可以維持多久? 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開支或經濟壓力? 四、與原生家庭的聯繫 即使遠在他鄉,與香港的親人仍需保持聯繫。雖然科技能縮短距離,但時差不同,與家人或朋友溝通不易,情感拉扯在所難免。 🔎 建議討論問題: 我們如何與香港的家人保持聯繫? 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照顧責任,雙方有何想法與安排? 五、如何面對壓力與衝突? 適應新生活總伴隨壓力,從語言、文化到社交圈皆需重新建立。若缺乏良好溝通與互相支持,婚姻關係可能出現裂痕。 🔎 建議討論問題: 面對壓力時,我們可以如何支持彼此? 當出現爭執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空間冷靜溝通? 💬 結語:願意對話,是最重要的起點 移民不是結束,而是新生活的開始。願意坐下來傾談,試著理解對方的掙扎與期待,本身已是對關係的一份承諾。這些對話,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更是一起為未來建立更穩固的基礎。 若你正面對類似議題,也歡迎尋求婚姻或家庭治療協助,讓你們走得更穩、更遠。 -----------------------------------...

移民後的婚姻關係:為何爭吵變多了?| 心理輔導 | 婚姻輔導 | 移民轉變

圖片
很多移民後的香港夫婦,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香港時未必常常吵架,來到外地後,卻似乎動不動就爭執起來。明明大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作出這個重大決定,為何反而讓關係變得更脆弱了? 其實,移民帶來的轉變不單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深層地牽動著夫妻間的情感模式和溝通方式。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原因: 🏠1. 角色重新分配,打亂原有平衡 在香港時,夫妻雙方或許早已建立起一套默契的分工方式。然而,移民後,無論是工作安排、照顧孩子、處理家務,甚至是誰負責與外界溝通,一切都要重新協調。有時候一方需重新就業、另一方則需暫時放下原有事業,這些轉變往往打破原本的權力平衡與身份認同,令雙方感到焦慮、委屈,甚至產生「誰付出多、誰付出少」的比較心態。 👫2. 缺乏支援網絡,壓力全落在伴侶身上 在香港生活時,也許你身邊有摯友可以傾訴,有家人可以幫忙照顧孩子,夫妻之間可以透過外界支援取得喘息空間。然而,移民後,一切需重新建立。朋友不在身邊、親人遠在他方,所有生活壓力往往只剩下伴侶一人承受。 雖然科技發達,即使遠距離亦可透過視像、語音保持聯繫,但現實是: 時差的存在令聯絡變得困難 ,很多時候在你最需要人傾訴時,香港的親友卻已進入夢鄉。於是,伴侶變成你唯一可以「發洩」情緒的對象,久而久之,誤解、埋怨、甚至衝突亦會隨之而來。 🧳3. 文化適應壓力,默默影響情緒 無論是語言、生活習慣、教育制度,還是與鄰居相處的方式,移民初期的適應常帶來極大心理壓力。這些壓力未必即時察覺,但卻會在無形中影響情緒穩定度。當一方感到挫敗或迷惘,若無法有效表達並獲得接納,就容易將情緒投射到最親密的人身上——也就是伴侶。 ❤️4. 心理距離拉大,感覺對方「唔明我」 當彼此的壓力源不同、感受不同,但又無法有效溝通,內心便會產生一種「佢唔明我」的感覺。移民後,有些太太會覺得先生太理性、不夠體貼;有些先生則覺得太太太情緒化、不夠實際。這些批評和失望若沒被理解和修復,便會在心中累積成冷漠與疏離。 🧠怎樣才可走出困局? 關係的改變需要時間適應,但並非無路可走。婚姻輔導的工作,正是幫助夫婦: 更深層理解彼此的成長背景與壓力來源 學習如何表達自己而非攻擊對方 學會傾聽對方的感受與期待 找到一個更平衡的互動方式 移民帶來的是人生的一次「重啟」,而這段旅程,不必孤單前行。如果你們願意,我樂意與你...

當婚姻走到盡頭之前:離婚前你應該思考的三件事 | 婚姻輔導 | 離異輔導 |

圖片
離婚,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它牽動的不僅是夫妻之間的關係,還包括孩子、家庭、信仰、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想像。 作為一位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我曾陪伴許多夫婦走過婚姻中的掙扎,也見證過某些婚姻在痛苦中結束,但也有一些婚姻,在最困難的時刻找回了彼此。 今天想與你分享三個值得在離婚前靜靜思考的問題。願你無論作出怎樣的選擇,心中都有一份平安。 一、我們之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 當關係變得疲乏、破裂、失望累積到無法承受時,離婚似乎成為一個「解脫」的出口。但在走向這個決定之前,或許我們可以誠實地問一問自己:「我們怎麼會走到這裡?」 這並不是要尋找誰對誰錯,而是試著看清楚,這段關係中是否有一些互動的模式,在不知不覺間將彼此推得越來越遠? 例如—— 我是否在傷心時選擇沉默,而對方卻渴望交流? 我們是否長期讓外在的壓力(如工作、原生家庭、孩子)主導了彼此的情感連結? 我們是否都曾害怕表達真實的感受,反而用責備、逃避代替了坦誠? 我們的互動有沒有帶有彼此原生家庭的影子? 這些模式,如果不加以察覺,甚至在離婚後,你可能會帶著相同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進入下一段關係。所以,在這段婚姻結束之前,能夠真誠地反思自己在其中的角色與行為,是讓自己在未來避免重蹈覆轍的關鍵。 二、我是在焦慮中,還是在清晰中作出決定? 有時候,我們選擇離婚,並不是因為心中有平安的確信,而是因為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讓我們覺得逃避或許是最輕鬆的選擇。當情緒仍然強烈,尤其是憤怒、失望、或心碎的時候,這樣的決定往往並非建立在清晰的認知之上,而是被痛苦和無助所推動。 這時,不妨問問自己: 如果我不再那麼憤怒,我還會想離婚嗎? 如果我不是那麼孤單,還會覺得這段關係沒有盼望嗎? 我想透過離婚來解決甚麼問題?那些問題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解決嗎?我試過所有方法嗎? 我是真的放下了這段婚姻,還是我只是想逃避傷痛? 上帝創造婚姻本是為了祝福與陪伴,而不是一場彼此傷害的拉鋸戰。但祂也明白我們的軟弱。祈禱、默想、安靜的時刻,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我所尋求的,是離開對方,還是找回自己? 三、我準備好面對離婚之後的生活了嗎? 離婚,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它可能帶來解脫,但同時也會伴隨許多現實的挑戰:經濟壓力、生活安排、親職協調、社交關係的重建,甚至教會群體的回應。 如果你們有孩子,離婚後的教養責任,往往...

悲傷多久才算正常?哀傷輔導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哀傷輔導 |個人成長 |心理治療 |親人去世

圖片
  面對失去摯愛的人,悲傷從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身為一位長期陪伴過哀傷者的治療師,我常常在初次會談時聽到這樣的問題: 「我是不是太久還沒走出來?」 「是不是該放下了?」 「是不是別人都比我快恢復?」 這些問題背後,藏著的是對自己情緒的困惑、對社會期待的壓力,甚至對「正在悲傷的自己」感到不安。 🕯️ 每個人的哀傷歷程都不同 悲傷沒有時限,也沒有標準答案。有些人在幾個月內逐漸調整生活步調,有些人則需要幾年來整合這個失落所帶來的改變。哀傷的形狀會隨著人與關係的不同而改變——它有時像潮水,有時像靜靜流動的溪流,潛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 常見的「哀傷誤解」 在輔導工作中,我經常遇到以下幾種迷思: ❌「我不再每天哭了,是不是太快走出來了?」 👉 情緒反應的強度和長度,無法定義你的愛或記憶的深度。悲傷有時沉潛,有時浮現,不哭不代表你不在乎。 ❌「我還在做夢夢見他,是不是不正常?」 👉 記憶與情感會在夢中自然浮現。這可能是一種與摯愛者持續連結的方式,不需要急著切斷。 ❌「別人都恢復得好好,只有我停在原地。」 👉 每個人的哀傷時鐘都不同。不是慢了一步,而是你正在用屬於自己的方式走這段路。 ❌「我現在還會笑,會不會太快恢復?」 👉 這是哀傷中常見的內疚感。請記住,你能夠再次感受到快樂,並不代表你背叛了那段失去的關係,而是你正在慢慢學習與痛苦共存。 ❌「我是不是太依賴身邊的人了?」 👉 在哀傷中需要他人的支持,是人之常情。願意開口求助,是一種面對痛苦的勇氣,不是脆弱。 ❌「我總是提不起勁,會不會有問題?」 👉 在哀傷的歷程裡,情緒低落、專注力下降、睡眠困難,都是常見的反應。若這些情況影響到日常生活,也許是你需要更多支持的時候。 ❌「我明明是基督徒,但我卻好憎上帝——為什麼祂要帶走他?」 👉 對有信仰的人而言,哀傷有時更為複雜。你可能曾在最痛的時候問:「祂不是慈愛的神嗎?為什麼不保守他?」 在輔導中,我常見到一些深信上帝的人,因為失去而產生極大的失望與怒氣,甚至自責自己「不夠屬靈」。 但其實,神並沒有要求我們在哀傷中壓抑感受。聖經裡的詩篇中,有許多向神傾訴痛苦與疑問的篇章。真正的信仰之路,也包含了憤怒、疑問、與神的拉扯。 上帝接納你在痛苦中的真實樣貌,你可以帶著破碎與祂同行。這也是哀傷療癒的一部分——讓信仰成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