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原生家庭的影響,重新學會愛與被愛 | 個人成長 | 創傷療癒 | 個人輔導 | 心理治療 | 心理輔導
「我一直都很努力做個『好人』,但內心總是感到空虛。」
「我很怕親密關係,一靠近就想逃。」
「我總是過度照顧別人,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
「每次跟另一半吵架,我都像在和父母爭執一樣。」
如果你在某些關係中感到疲憊、困惑,甚至感覺自己「好像一直活在舊的劇本裡」,那麼你並不孤單。很多成年人來到治療室時,其實都在面對一個共同的課題:原生家庭的影響。
從 Bowen家庭系統理論 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在自己的家族情境中。即使已成年、離家多年,早年在家庭中學會的情緒反應模式、人際互動方式,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和我們如何與世界建立關係。
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不是「有多壞」,而是「我們如何被形塑」
有些人來自功能不全的家庭,可能經歷過情緒忽視、責罵、冷漠,甚至創傷;但也有人來自「看起來很好」的家庭,卻總覺得被控制、無法做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只是來自明顯的傷害,更可能來自那些不易察覺的期待、價值觀與角色安排。
例如:
從小被期望當「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難以表達需要。
在父母衝突中扮演「調停者」,成年後不敢衝突、害怕衝突。
感受不到被愛,但不懂如何愛人,只能一味討好,或者過度需求對方關注自己
這些深深內化的經驗,讓人即使理智上知道「我不是當年的小孩了」,但情緒上卻仍被過去綁住。
療癒,不是要切斷關係,而是學會區分與看見
Bowen理論提出的「自我區分」(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療癒的關鍵。我們不是要責怪父母,也不是要與家庭劃清界線,而是學習辨識哪些是『我』,哪些是『家族留下的模式』。
當我們可以在情緒被挑起時停下來,觀察自己「為何會這麼反應」、理解背後的家族脈絡時,我們就多了一點自由 —— 有機會選擇不同的反應,而不是被舊有的模式推著走。
處理情緒很重要,但不等於療癒根源
在近年的心理健康風潮中,越來越多人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例如學會命名感受、允許自己悲傷、透過抒發來紓解壓力。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能帶來短暫的釋放與理解。
但有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只要釋放情緒,就能解決問題。
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看見情緒背後的家族模式與生命脈絡,那些情緒會一再出現、循環不息。例如,有人一次又一次在關係中感到被忽略,雖然每次都有釋放情緒,卻仍然無法擺脫那股孤單。
療癒的關鍵,不只是「感覺好一點」,而是要認識這些感覺如何被建構出來、我們又為什麼會如此反應。從系統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深層的工作,需要勇氣與時間,也需要對整個家庭歷史有新的理解與視野。
療癒的過程,也包括理解與寬恕
療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不只是一場對自己的認識與修復,也常常牽動著我們對家人的看法與感受。當我們開始回顧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成長背景,認識他們當年在什麼情境中長大、經歷了什麼樣的情緒與限制,我們可能會開始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
有些父母無法表達愛,可能是因為他們從未被好好愛過;有些父母過度控制,可能是因為內在深深的不安與恐懼。這並不是要替他們辯解,而是當我們更了解他們的處境,也許能逐漸放下過往的怨恨,讓心有空間容納複雜的情感,包括哀傷、遺憾,甚至可能的寬恕。
學會愛與被愛,是一條回家的路
療癒原生家庭的影響,不代表要成為完美的人,而是慢慢讓內在那個曾經被忽略、壓抑、誤解的自己,被看見、被接納、被愛。
在這條路上,也許會有淚水,也許會有掙扎,但也是我們真正學會建立成熟關係的開始。
願我們都能勇敢面對過去,並在每一次選擇中,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
-----------------------------------------------------------------------------
歡迎與冼太聯繫,預約15分鐘免費諮詢:
Email: mrs.tobey.sin@gmail.com
Website: http://mrssinfamilytherapy.co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