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畫家庭圖開始的自我探索旅程:理解、療癒、成長
你有否想過,我們面對的情緒困難、人際糾結、婚姻衝突,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族歷史的一部分?
在心理治療的工作中,我經常邀請個案一起繪畫一幅「家庭圖像」(Family Diagram),透過整理三代家庭的重要資料,讓我們開始一場深入又真實的自我探索之旅。
為什麼從家庭圖像開始?
Bowen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深深嵌在自己所屬的家庭系統中,個人的情緒反應、壓力處理、人際互動方式,都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源自於長年的家庭互動模式。
家庭圖像不是「家譜」,而是一幅用來觀察家庭關係的地圖。它會包括:
-
家族成員的基本資料(如出生、死亡、婚姻、離異等)
-
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繫與疏離
-
特別緊密或特別緊張的關係
-
重要事件如創傷、疾病、移民、經濟困難等
當這些資料慢慢呈現在圖像中,我們就可以用新的角度去理解:
「原來我的反應方式,是有歷史的。」
看懂「重複模式」與「情緒傳遞」
Bowen指出,家庭中的焦慮會代代相傳。我們可能會發現:
-
母親在她的母親身上學會了壓抑情緒,然後又教會了我
-
父親從不表達愛,因為他的父親從小就離開了家庭
-
我一遇到壓力就過度負責,因為我祖母在戰亂中是唯一的照顧者
這些「重複模式」不是刻意選擇的,而是出於家庭系統中未曾覺察的習慣與情緒傳遞。
理解了這些歷史與連結,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療癒。
區分自己:在關係中保持自我
Bowen Theory 的核心是「自我區分」(Differentiation of Self):在親密關係中,能夠保持自我,既不過度融合、也不完全切斷。
家庭圖像的工作幫助我們看清:
-
我在哪些關係中失去了自己?
-
是什麼讓我很難與某些人保持健康的距離?
-
我是否不自覺地重複了上一代的情感角色?
當我們有機會梳理這些歷史,便能慢慢學習建立新的界線,選擇不同的方式回應壓力與關係。
問問自己:從家庭圖像中可以思考甚麼?
在整理家庭圖像的過程中,我們不只是紀錄事件,更重要的是觀察自己與家庭之間的互動圖案。以下是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幫助你更深入了解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 關係連結篇
-
我和父母的關係是疏離還是緊密?這種距離感從何而來?
-
在家族中,有哪些人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張或特別依附?
-
有沒有哪些人被「邊緣化」、失聯或很少被提起?我對他們的感覺是甚麼?
我有沒有被捲入一些三角關係當中?特別是被捲入父母之間的婚姻?
🔎 情緒與角色篇
-
在家庭中,我通常是甚麼角色?照顧者?和平使者?問題製造者?
-
我的情緒反應方式(如逃避、爆發、過度承擔)是否與上一代某個人相似?
-
在面對衝突或壓力時,我是否重複了家庭中熟悉的模式?
🔎 家庭故事與傳承篇
-
家族中有沒有某些「說不出口」的秘密或創傷?它如何影響整個家族氣氛?
-
有哪些價值觀、信念或情緒處理方式是從上一代繼承下來的?
-
我是否曾試圖打破某些家庭模式?那段歷程困難嗎?
這些問題無需一次過回答,但在治療或自我探索過程中,它們會如燈塔般引導你慢慢走向更深的理解與清晰。
--------------------------------------
歡迎與冼太聯繫,預約15分鐘免費諮詢:
Email: mrs.tobey.sin@gmail.com
Website: http://mrssinfamilytherapy.co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