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3月,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婚姻及家庭治療是甚麼?」——全面了解這門專業治療

圖片
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加快,家庭和婚姻關係所面臨的挑戰也日益複雜。許多人在面對伴侶衝突、親子問題或家庭壓力時,會尋求專業協助,而「婚姻及家庭治療」(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簡稱 MFT)正是一種針對家庭系統和人際互動的專業心理治療方式。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婚姻及家庭治療的核心理念、治療過程,以及在香港如何取得專業資格。 甚麼是婚姻及家庭治療? 婚姻及家庭治療是一種以系統觀點出發的心理治療,強調個人問題與家庭或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之間的聯繫。與傳統個人心理治療主要關注個人內在感受和行為不同,婚姻及家庭治療更關注個人在家庭系統中的角色、溝通模式及互動關係。 婚姻及家庭治療適用於多種情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 夫妻或伴侶之間的衝突與溝通困難 親子關係緊張或教養問題 家庭成員面對重大變故(如離婚、喪親、移民等) 精神健康問題對家庭的影響(如抑鬱、焦慮、成癮行為等) 跨代家庭議題,如原生家庭對婚姻與親密關係的影響 個人成長與自我探索 透過婚姻及家庭治療,個人和家庭可以理解彼此的需求,學習有效的溝通與解決衝突的方法,促進家庭系統的健康發展。 一個人可以接受婚姻及家庭治療嗎? 許多人誤以為婚姻及家庭治療必須由夫妻或整個家庭一起參加,實際上,一個人也可以接受婚姻及家庭治療。即使伴侶或家人不願參與,個人仍能透過治療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與家庭互動,進而改善人際關係。 在個人治療過程中,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會幫助來訪者探索以下問題: 自己在關係中的角色與責任 家庭成員之間的界線與溝通方式 處理衝突與情緒反應的模式 如何在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互動 因此,無論是一個人還是與伴侶、家人共同參與,婚姻及家庭治療都能為個人的成長與家庭關係帶來積極改變。 在香港如何成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暫時香港並未有註冊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的法例制度,但可以透過相關學歷和臨床實習來取得專業認證,並通常需要完成以下步驟: 獲得相關學歷 申請者需持有婚姻及家庭治療相關碩士學位,這類課程通常涵蓋系統理論、治療技術、臨床實習(不少於300小時)等核心內容。 完成臨床實習 在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需在碩士畢業後進行臨床實習,時數一般為 500-1,000 小時,當中包括直接面對來訪者的臨床工作,並需接受經驗豐富的督導指導。 專業認證 在香港,完成相關培訓後,可申請由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HKMFTA)或國...

努力咁耐都冇升職?🎯 博域家庭系統理論教你看清職場互動!

圖片
  你有沒有試過——每次有升職機會,都覺得自己努力又勤奮,結果卻是**「老闆升他不升我」**?😩 明明自己做到盡,但老闆似乎對你視而不見,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職場升職未必只關乎 能力 ,還涉及你與同事、上司之間的 互動模式 。從 Bowen家庭系統理論 角度,**「過度功能(Overfunctioning)」 與 「低功能(Underfunctioning)」**這對互補角色,可能正悄悄影響你的職場表現。 🧐 什麼是過度功能 vs. 低功能? 簡單來說, 過度功能 就是每個問題你都搶著做、幫人補位,搞得自己好像個「萬能補手」。而 低功能 的人通常推卸責任,等其他人幫他收拾爛攤子。 在家庭中,這兩個角色經常出現,例如: 過度功能 :媽媽事無大小都操心,幫孩子安排好一切。 低功能 :孩子凡事依賴,缺乏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模式,往往會「移植」到職場裡面。 📊 你是職場「過度功能者」嗎? 以下幾個特徵,看看你中了幾個: ✅ 事事搶著做 :明明不是你的工作範圍,你也會主動幫忙,害怕有錯漏。 ✅ 別人鬆懈,你就緊張 :同事越懶散,你就越緊張,覺得不接手就沒人做。 ✅ 難以拒絕 :害怕拒絕會讓同事、上司對你有負面印象。 ✅ 辛苦卻沒回報 :做得多,錯得多,老闆反而忽略了你默默的付出。 🔄 過度功能者為什麼難升職? 你做得太多,讓老闆看不到你的真正價值 當你習慣性幫忙收拾爛攤子,老闆可能只看到你「勤勞」,而不是你的 策略思維 或 領導能力 。 助人成為理所當然 你越幫越多,其他人越依賴你,久而久之,大家覺得你做是應該的,反而把升職機會給了更懂得「主導」的人。 失去界線,無法展現決策力 升職需要的是決策力與大局觀,過度功能者容易陷入瑣碎事務,無法展現自己的全局視角。 🔥 如何打破過度功能的惡性循環? ✅ 學會放手,讓他人承擔責任 適當放手,讓同事學習並承擔責任,自己專注於 策略性工作 。 ✅ 建立清晰界線,拒絕不必要的工作 不要害怕拒絕,學會分辨「重要 vs. 緊急」,不是所有事都需要你解決。 ✅ 提升系統視角,培養領導思維 思考如何提升團隊效能,而不是自己單打獨鬥,展現你對整個系統的理解。 ✅ 觀察自己在互動中的位置 停一停,問自己:「我是不是做得太多?」學會適時退出,讓系統自然運作。 🎯 升職不再難——從系統中看見真正影響力 升職不只是做得多...

認識自我區分:在親密與獨立間找到平衡

圖片
  「我覺得自己像個夾心餅乾,總是在家人之間周旋,努力讓每個人都開心,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我的輔導室裡,這樣的心聲並不少見。很多人在家庭中感受到無形的拉力,一方面想維持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又渴望擁有自己的想法和界限。然而,當我們過於依附他人的情緒或意見時,內心會感到窒息和迷失;但如果過於強調獨立,又可能讓關係變得疏離、冷漠。要在親密與獨立之間找到平衡,關鍵在於培養 自我區分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什麼是自我區分? 自我區分,是指一個人在情緒風暴中仍能保持冷靜、清晰思考,既能維繫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連結,又不會輕易被他人的情緒牽動。這不代表冷漠或拒絕互動,而是擁有一種穩定的自我意識,能在親密關係中堅守自己的立場,同時尊重他人的差異。 根據Bowen家庭系統理論,每個人的自我區分程度會影響我們如何處理壓力、溝通需求,甚至面對人生挑戰。自我區分程度越高的人,越能在緊張關係中保持自我,不需要透過討好、逃避或對抗來應對困難。 當缺乏自我區分時,生活會如何? 想像一下,你剛結婚,原本期待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卻因為父母常常來電干涉你的生活,讓你左右為難。每當你想拒絕,他們就說:「我們還不是為你好!」於是,你壓抑了自己的不滿,對伴侶發洩情緒,夫妻間的爭吵因此加劇。 這就是 自我區分不足 的典型情況: 過度迎合 :害怕衝突,總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以維護表面和諧。 情緒過度捲入 :他人的情緒變化強烈影響自己的心情,無法保持情感距離。 角色混淆 :難以區分「我是誰」,總是依賴別人的認可來確立自我價值。 長此以往,我們可能陷入惡性循環,無論多努力,似乎都無法同時兼顧自己和家人的期待,內心充滿委屈和疲憊。 如何提升自我區分? 幸好,自我區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以下是幾個具體步驟,幫助你在親密與獨立之間找到平衡: 1. 辨識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當你感到壓力時,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我的感受,還是別人加諸於我的期待?」學習區分他人的需求與自己的情感反應,幫助你釐清內在的聲音。 實例 :小敏是一位職場媽媽,常因家人對她的育兒方式指手畫腳而感到無助。在輔導過程中,她學會練習覺察自己的不安,並將這些情緒與母親的期待分開,減少被情緒牽著走。 2. 練習溫柔而堅定地表達需求 學習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而非指責或逃避。這樣可以幫...

「婚後事」大揭密:原生家庭如何悄悄影響你的婚姻?

圖片
每次過年回娘家,小美總覺得壓力特別大。她的母親總愛唸她:「結婚了還這麼懶,家裡事情要多幫忙啊!」這句話,讓小美想起自己小時候,總被要求照顧弟弟、打理家務,否則就會被責罵。回到家後,小美發現自己不自覺地也對丈夫阿強挑剔:「你怎麼什麼都不做?」阿強覺得委屈,反駁說:「我又不是你媽,為什麼要一直盯著我?」 這樣的互動模式,是否也曾出現在你的婚姻裡?其實,許多婚姻中的衝突,往往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根據博域家庭系統理論(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將童年時期在家庭中習得的情感反應與互動模式,帶入親密關係中。這種看不見的影響,塑造了我們如何愛、如何衝突、如何回應彼此。 1. 家庭投射過程:你的情感需求從哪裡來? 博域理論指出,父母未解決的焦慮,常常會透過「家庭投射過程」傳遞給子女。當我們進入婚姻,這些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可能會投射到伴侶身上,形成衝突的根源。 ❓ 問題反思 : 你的父母是否經常對彼此有所期待卻不明說?這是否也影響了你對伴侶的期待? 你是否容易將童年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轉移到伴侶身上,希望對方填補? 2. 情緒反應模式:你的衝突來自哪裡? 在原生家庭中,我們學會如何處理壓力與衝突。如果你的父母在爭吵時常冷戰或情緒失控,你可能會在婚姻中無意識地複製這種應對模式。 ❓ 問題反思 : 當你和伴侶發生爭執時,你是否會逃避、冷戰,或過度反應? 這種反應方式,是否與你童年觀察到的父母互動相似? 3. 自我區分:你能多大程度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博域理論強調「自我區分」的重要性,指的是個人能否在親密關係中,既維持情感連結,又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與情緒穩定。自我區分程度較低的人,容易被伴侶的情緒牽動,導致情感糾纏或過度依賴。 ❓ 問題反思 : 你是否在婚姻中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擔心與伴侶產生衝突? 你能否在親密關係中,既保持親密感,又不失去自我? 4. 多代傳遞過程:你的婚姻模式來自幾代人的影響? 你的婚姻互動模式,可能來自父母、祖父母,甚至更早的家庭經驗。這種「多代傳遞過程」會讓我們無意識地重複家族中的情感模式與關係習慣。 ❓ 問題反思 : 你的父母如何看待婚姻?這種價值觀是否影響了你與伴侶的關係? 你是否發現自己在婚姻中,無意間複製了父母的互動方式? 5. 情感三角化:如何面對婚姻中的壓力? 當婚姻中出現緊張時,有些人會將壓力...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秘訣:如何避免爭吵與誤解?

圖片
小美和阿強結婚三年,最近卻頻頻為小事爭吵。上週末,小美希望阿強能幫忙做家務,但阿強一邊滑手機一邊敷衍地說:「等一下再做。」小美聽了忍不住爆發:「你根本不關心我!」阿強也不甘示弱地回應:「妳總是無理取鬧!」兩人都覺得彼此不理解自己,爭吵愈演愈烈,最後互相冷戰。你是否也曾在親密關係中,遇到類似的情境? 在親密關係中,溝通不良常常是導致衝突的主要原因。當彼此的需求未被理解,或情緒累積無法釋放,爭吵與誤解便會隨之而來。然而,許多情緒反應和互動模式,往往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學到的相處方式有關。透過反思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互動,並學習新的互動模式,不僅能減少衝突,更能加深彼此的情感連結。以下將分享幾個實用的溝通秘訣,並結合博域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幫助你在親密關係中建立更和諧的對話模式。 1. 使用"我"訊息,避免指責 在溝通時,避免使用"你總是..."或"你從不..."這類帶有指責性的語句,這會讓對方產生防衛心態,導致對話無法順利進行。相反地,試著用"我"訊息來表達你的感受與需求。 ✅ 例子 : ❌ "你從來不關心我!" ✅ "當我見到你在玩手機,我覺得我被忽略了,甚至有點孤單,希望我們能多花點時間一起聊聊。" 這種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的感受,並減少被攻擊的感覺。 💡 博域視角解析 :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你的需求常被忽視,你可能會習慣透過指責來尋求關注。但這樣的方式,往往會讓親密伴侶感到壓力,無法真正理解你的情感需求。 ❓ 問題反思 : 你是否習慣在關係中以指責的方式表達不滿? 這種溝通模式是否與你童年時獲取關注的方式相似? 2. 學會傾聽,給予對方空間 真正的溝通不僅是表達自己,也包括願意聆聽對方的想法與感受。當對方說話時,請放下先入為主的觀點,耐心聆聽,並適時給予回應,讓對方感覺被理解與重視。 ✅ 傾聽技巧 : 保持眼神交流,專注於對方的話語。 不打斷對方,讓對方完整表達。 以簡短的回應(如"我理解你的意思")確認對方的感受。 💡 博域視角解析 : 若你在原生家庭中,習慣避免親密,可能會無意中忽略伴侶的聲音。學會傾聽,不僅能讓對方感覺被理解,還能幫助你跳脫過去的互動模式。 ❓ 問題反思 : 你的家庭是否鼓勵開放溝通,還是以沉默或權...

博域家庭系統理論是什麼?帶你了解八大核心概念與應用

圖片
博域家庭系統理論(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由美國精神科醫生默里·博域(Murray Bowen)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這是一個以家庭作為情緒單位,探討家庭成員之間如何互相影響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個人的情緒與家庭系統緊密相連,了解家庭互動模式有助於理解和處理個人的情感與行為。 博域家庭系統理論的八大核心概念 1. 自我區分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自我區分指的是個體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保持平衡的能力。區分程度高的人能夠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獨立思考,不容易被家庭情緒所牽動。相反,區分程度低的人容易受到情感波動的影響,難以維持個人界線。 2. 三角關係 (Triangles) 當兩個家庭成員之間的壓力無法緩解時,往往會引入第三方來分散焦點,這種模式稱為情緒三角化。雖然能短暫舒緩壓力,但長期依賴三角關係可能使問題更難解決。 3.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 (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 博域理論認為,家庭是一個緊密的情緒單位,內部成員的情緒會互相影響,當某個成員的焦慮增加,其他成員也會受到波及。這種情緒互動會形成特定的家庭模式,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常見的四種基本關係模式包括:婚姻衝突 (marital conflict)、配偶功能受損 (Dysfunction in one spouse)、孩子的功能受損 (Impairment of one or more children),以及情感上疏離 (emotional distance)。當中常見的互動動態亦包括「過度功能—低功能模式 (overfunctioning-underfunctioning)」和「主導—順從關係 (dominant-submissive)」。 4. 多世代傳遞歷程 (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家庭中的情緒模式與行為模式會跨越世代傳遞。上一代未解決的情緒議題,可能透過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形成跨間的情感連鎖。 5. 家庭投射歷程 (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家庭投射歷程描述了父母如何將自己的焦慮或未解決的情緒問題,透過互動模式傳遞給孩子。這種投射可能會導致孩子發展出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例如,父母對某個孩子過度關注或過度保護,可能會使孩子更難...

焦慮症的十大常見症狀,你有這些徵兆嗎?

圖片
在現代生活中,面對工作壓力、學業挑戰、人際關係等種種困難,焦慮已成為許多人共同的情緒經驗。然而,當焦慮感長期持續、影響日常生活時,可能已發展為焦慮症。以下是焦慮症的十大常見症狀,讓你了解自己或身邊的人是否受到焦慮困擾。 1. 持續且過度的擔憂 焦慮症患者經常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強烈的擔憂,這種擔憂通常超出實際情況所需,且難以控制,影響日常生活與決策。 2. 心跳加速、胸悶或呼吸困難 當焦慮發作時,身體會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導致心跳加快、胸悶,甚至感到喘不過氣來,這種生理反應可能讓人更加恐懼和不安。 3. 睡眠困難 焦慮常導致入睡困難、淺眠或夜間頻繁醒來。即使疲憊不堪,大腦仍然停不下來,反覆思考令人擔憂的事情。 4. 易怒或情緒波動 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人可能變得敏感易怒,對於小事也容易失去耐性,影響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 5. 注意力難以集中 焦慮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使人無法集中精神完成工作或學業,記憶力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6. 肌肉緊繃與身體不適 焦慮可能導致肩頸僵硬、頭痛、消化不良等身體不適,這些症狀往往與持續的緊張有關。 7. 過度警覺與驚嚇反應 焦慮症患者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容易受到驚嚇,並且持續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難以放鬆。 8. 逃避行為 為了避免引發焦慮的情境,患者可能會選擇逃避某些場合,例如社交活動或公共場合,這可能進一步限制日常生活。 9. 身心疲憊 持續的焦慮消耗大量精力,導致身心俱疲,容易感到疲憊不堪,即使休息後也難以恢復精力。 10. 對未來過度悲觀 焦慮症患者可能對未來充滿負面預期,總是擔心最糟的情況發生,這種消極思維加重焦慮感,形成惡性循環。 何時應該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長期出現上述症狀,且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建議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或Bowen理論家庭治療)和適當的藥物治療,能有效幫助患者減輕焦慮,恢復生活品質。 結語 焦慮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及早察覺並主動求助。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勇敢踏出求助的第一步,才能迎向更平衡與安穩的生活。如果你有相關疑問或需要支援,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 歡迎與冼太聯繫,預約15分...

認識五種愛的語言,提升婚姻幸福感

圖片
  你是否曾經感到自己為伴侶付出了很多,卻好像總無法讓對方真正感受到你的愛?美國婚姻輔導專家蓋瑞·查普曼(Gary Chapman)提出的「五種愛的語言」理論,揭示了人們表達與接收愛的五種主要方式,幫助無數伴侶修復關係、加深感情。 1. 什麼是五種愛的語言? 每個人感受到愛的方式不同,而了解伴侶的愛的語言,能幫助我們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來傳達愛意,讓感情更加親密。 肯定的言語 :透過讚美、鼓勵的話語讓對方感受到被欣賞與重視。 精心的時刻 :投入高品質的相處時間,專注於彼此,無干擾地享受共同時光。 接受禮物 :用心準備的小禮物,傳達你對對方的關心與愛意。 服務的行動 :以實際行動付出,如為對方完成家務、解決問題,讓愛體現在行動中。 身體接觸 :擁抱、牽手、輕拍肩膀等身體接觸,傳達溫暖與親密。 2. 為什麼了解愛的語言對婚姻這麼重要? 在婚姻關係中,若雙方的愛的語言不一致,很容易導致溝通不良與誤解。了解並使用對方的愛的語言,可以: 增強彼此的親密感 ,讓對方更深刻感受到你的愛。 減少誤解與衝突 ,避免「我這麼愛你,你怎麼不明白?」的困惑。 提升婚姻滿意度 ,促使雙方在愛中成長,共同經營幸福生活。 3. 如何找到伴侶的愛的語言? 要找出對方的主要愛的語言,不妨試著觀察以下幾點: 回顧過去的衝突 :當對方抱怨時,常提及什麼?這可能是他/她在渴望的愛的語言。 留意對方如何表達愛 :人們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他人表達愛,這可能就是他的愛的語言。 直接詢問 :坦誠交流彼此的需求與感受,讓雙方更了解對方。 4. 開始使用愛的語言,讓婚姻更甜蜜 要讓愛的語言發揮效果,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真誠以待。以下幾個步驟幫助你開始實踐愛的語言: 識別彼此的愛的語言 ,並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實踐。 耐心學習與調整 ,理解對方的需求,不以自己的方式為標準。 用心傾聽與回應 ,每次努力都是滋養感情的種子。 愛不只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選擇與行動。當我們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表達愛,婚姻將更加甜蜜、穩固,並成為彼此生命中最大的祝福。 Reference: https://5lovelanguages.com/ ----------------------------------------------------------------------------- 歡迎與冼太聯繫,預約15分鐘免費諮詢: Em...

抑鬱症自我檢測:這些徵兆你有嗎?

圖片
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爾感到情緒低落是正常的,但如果你長時間感到無力、失眠,甚至對生活失去興趣,這可能是抑鬱症的警訊。透過抑鬱症自我檢測,你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早尋求幫助,為自己的心理健康把關。 1. 抑鬱症常見徵兆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抑鬱症徵兆,如果你在過去兩週內經常有以下感受,建議你進行進一步評估: 情緒低落 :持續感到悲傷、空虛,甚至絕望。 失去興趣 :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精力不足 :感到疲憊不堪,做任何事情都覺得吃力。 睡眠異常 :失眠、難以入睡,或過度嗜睡。 飲食改變 :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導致體重顯著變化。 專注困難 :難以集中注意力,做決定變得困難。 自我否定 :對自己充滿負面想法,感到無價值或強烈內疚。 身體不適 :無法解釋的頭痛、胃痛、肌肉疼痛。 社交退縮 :不願與家人朋友互動,感到孤單和被隔離。 出現絕望感 :反覆出現輕生或自殘的念頭。 2. 抑鬱症的成因與影響 抑鬱症的成因複雜,可能由生理、心理、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例如: 原生家庭影響 :根據 Bowen 家庭系統理論,個人成長與家庭互動模式密不可分。若家庭中情緒表達受壓抑或衝突未解決,可能增加抑鬱風險。 生活壓力 :面對工作、經濟、家庭責任的長期壓力,容易導致情緒困擾。 生理因素 :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如血清素不足,可能誘發抑鬱。 若不及時處理,抑鬱症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3. 抑鬱症自我檢測量表 以下簡單測試可幫助你初步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請誠實回答,回顧過去兩週的感受: 我經常感到情緒低落或空虛。 我對大多數事情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我感到極度疲勞,提不起勁做事。 我經常失眠,或相反地睡得過多。 我對未來感到絕望,甚至有過傷害自己的想法。 若你對多項陳述深有同感,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進一步評估和治療。 4. 面對抑鬱,尋求支持 抑鬱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不必獨自承擔。以下幾個方法能幫助你踏出第一步: 尋求專業協助 :與心理學家、婚姻家庭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討論,獲得評估與治療。 調整生活方式 :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建立規律作息,有助於改善情緒。 與他人連結 :與家人、朋友分享感受,讓你感到被理解與支持。 信仰的力量 :聖經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 11:28)信仰能成為你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 ...

如何面對親人過世?哀傷輔導給你支持與陪伴

圖片
親人離世帶來的痛楚,往往讓人感到無助、悲傷,甚至迷失於日常生活之中。每個人的哀傷過程都獨特且深刻,沒有「應該」或「必須」的情緒反應,然而,這條情感修復的路並不需要你獨自走過。哀傷輔導,正是一種專業而溫暖的支持,幫助你在失落中找到力量,慢慢走向療癒與重建。 1. 哀傷的感受是真實且複雜的 當親人過世時,悲痛不只是眼淚,更是一系列複雜且多層次的情緒反應,可能包括震驚、憤怒、內疚、孤單,甚至感到麻木。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無需否認或壓抑。哀傷輔導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哀傷歷程。 2. 哀傷輔導如何幫助你? 哀傷輔導不會強迫你忘記或放下,而是陪伴你走過悲痛,逐步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透過專業輔導,你可以獲得以下幫助: 理解哀傷歷程 :認識哀傷的不同階段,明白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 釋放情感壓力 :提供一個安全、不受評判的環境,讓你能放心傾訴與宣洩。 建立新的連結 :學習如何與離世親人的記憶共存,並在生活中找到新的意義。 提供實際支持 :針對日常生活的挑戰,提供具體的應對策略,幫助你逐步適應失落後的生活。 3. 信仰中的安慰與力量 在基督信仰中,神應許與我們同行,無論經歷何等深刻的痛苦,祂都賜下安慰與盼望。聖經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10)哀傷輔導結合靈性關懷,幫助你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讓哀傷歷程不再孤單無助。 4. 走向療癒與重建的路 哀傷雖無法一夕之間消失,但透過哀傷輔導與信仰的支撐,這份痛楚能逐漸轉化為生命的一部分,帶著對親人的思念,繼續前行。 若你正在面對失去至親的傷痛,請記得,你不需要獨自承擔這一切。專業哀傷輔導將成為你的同行者,陪伴你走過最深的黑暗,迎向生命的光明與希望。 ----------------------------------------------------------------------------- 歡迎與冼太聯繫,預約15分鐘免費諮詢: Email: mrs.tobey.sin@gmail.com Website: http://mrssinfamilytherapy.com

想擁有幸福婚姻?婚前輔導與 PREPARE/ENRICH 不可少

圖片
  結婚,不僅是一場浪漫的承諾,更是一場需要共同努力與經營的旅程。許多情侶在籌備婚禮時,容易將焦點放在儀式與細節,卻忽略了婚姻關係本身的準備。事實上,婚前輔導是一個幫助伴侶深入了解彼此、提升溝通技巧、預防未來衝突的重要過程,能為幸福婚姻奠定穩固基礎。 什麼是 PREPARE/ENRICH? PREPARE/ENRICH 是一個全球廣泛使用、科學實證有效的婚前與婚姻輔導工具,旨在幫助伴侶了解彼此的強項與成長領域,透過深入對話與引導,促進彼此的理解與親密度。 這個工具涵蓋多個婚姻關鍵面向,包括: 溝通模式 : 學習如何有效表達需求與聆聽對方。 衝突解決 : 了解彼此的衝突風格,找到健康的解決方法。 家庭背景 : 探索原生家庭如何影響雙方的互動模式。 價值觀與信念 : 對婚姻、子女教養、財務管理等核心議題達成共識。 為什麼婚前輔導重要? 提升溝通與理解 許多婚姻問題源於溝通不良,PREPARE/ENRICH 幫助伴侶學習開放對話,減少誤解,提升互相理解的能力。 識別潛在衝突 透過評估與討論,伴侶可以提早發現價值觀差異與潛在衝突,並學會以尊重與包容的態度處理分歧。 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 根據 Bowen 家庭系統理論,我們與伴侶的互動方式,往往受原生家庭模式影響。婚前輔導幫助伴侶意識到這些潛在影響,並學會區分個人情感與家庭期待,避免無意中重複父母的相處模式。 建立健康的情感界線 健康的婚姻需要平衡個人獨立性與情感連結。透過輔導,伴侶學習如何設立情感界線,既能維持親密,又能尊重彼此的獨立性。 強化問題解決能力 無論婚前多麼契合,婚後總會遇到挑戰。PREPARE/ENRICH 提供實用技巧,幫助伴侶在壓力下有效協商與解決問題。 靈性基礎與信仰共識 對許多基督徒而言,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一個與神同行的盟約。婚前輔導提供一個機會,幫助伴侶討論並理解彼此的信仰觀,如何在婚姻中實踐愛與寬恕,並以基督為中心,共同成長。 婚前輔導適合誰? 準備結婚的情侶 : 希望在婚前全面了解彼此、增進感情。 新婚夫妻 : 為婚姻生活打好溝通與合作的基礎。 希望改善關係的伴侶 : 想要理解彼此差異,提升婚姻品質。 婚姻是成長的旅程,婚前輔導助你走得更遠 幸福的婚姻不只是找到對的人,更是成為更好的自己。透過 PREPARE/ENRICH 婚前輔導,伴侶能在進入婚姻前建立堅實基礎,學會如何愛與被...

個人成長必修課:如何療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圖片
  每個人的生命故事,無不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家庭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塑造了我們的性格、情感模式與人際互動方式。然而,並非所有家庭經驗都是正面的,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因原生家庭的傷害而感到困惑、痛苦,甚至影響日後的生活與關係。如何理解與療癒這些傷害,成為個人成長的重要課題。 一、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個人成長? 情感模式的延續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與我們的互動方式,無形中成為我們理解情感與建立關係的基礎。例如,若在家庭中缺乏情感支持,可能會在成年後感到孤獨,或對親密關係產生不安。 自我認同的形成 家庭中的期待與評價,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經常批評或忽視,可能導致自我懷疑,難以建立自信。 情緒處理模式 我們從家庭中學習如何面對情緒。如果家庭習慣壓抑或否定情緒,可能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無法有效處理內在感受。 二、療癒原生家庭傷害的三個步驟 覺察與理解:認識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療癒的第一步是覺察與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自己的情感與行為模式。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進行探索: 回顧家庭互動 :回想童年經驗,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 辨識情感模式 :注意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情感反應,是否與童年經歷有關。 探索家族情感傳遞 :根據Bowen家庭系統理論,家庭中的情感會跨世代傳遞,理解這些情感脈絡有助於釋放壓力。 情感分化:建立自我與家庭的界線 Bowen理論強調"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即在與家庭保持情感連結的同時,維持內在的穩定與獨立。 培養情緒覺察 :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區分哪些是來自自己的需求,哪些是來自家庭的期待。 設定健康界線 :與家人建立適當的界線,減少不必要的情感糾纏,保護自己的心理空間。 穩定自我狀態 :在家庭情境中,練習保持冷靜,避免被情緒拉扯。 轉化與成長:修復自我,活出新可能 重新詮釋家庭經驗 :將過去的傷害視為成長契機,重新理解家庭成員的行為與動機。 練習自主選擇 :學習為自己的情感與行為負責,打破舊有的互動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尋求專業支持 :透過專業輔導,深化自我理解,促進內在療癒與成長。 三、結語:擁抱自己的生命故事 原生家庭的傷害,雖然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深遠影響,但不必成為無法改變的宿命。透過覺察、情感分化與持續成長,我們可以療癒內在傷痛,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活出更自由與完整的自己...

婚姻輔導有用嗎?解決婚姻問題的有效方法

圖片
  在一段婚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無論是溝通不良、價值觀差異、親密感減弱,還是面對外界壓力,這些問題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會讓關係逐漸疏遠。當夫妻雙方感到困惑或無力時,婚姻輔導能成為一個有力的支持,幫助彼此理解對方、改善關係,並共同面對問題。 什麼是婚姻輔導? 婚姻輔導是一種針對伴侶關係的專業心理服務,透過輔導員的協助,夫妻雙方可以在安全、非批判的環境中表達感受、釐清問題,並學習有效的溝通與相處方式。 在婚姻輔導中,Bowen家庭系統理論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強調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學習到的互動模式如何影響婚姻關係。輔導員會幫助夫妻辨識彼此情緒反應的模式,並學習在情緒困境中維持自我穩定,減少衝突升級。 婚姻輔導如何幫助解決常見婚姻問題? 改善溝通 許多婚姻問題的核心來自溝通困難。婚姻輔導透過引導雙方表達想法與感受,學習傾聽與理解,讓彼此能夠更清楚對方的需求,減少誤解和爭吵。 處理衝突 婚姻輔導協助夫妻理解衝突背後的情感需求,並學習健康的解決方式。透過辨識家庭系統中的互動模式,幫助雙方在情緒高漲時保持冷靜,避免陷入指責或逃避。 修復信任 信任受損(如外遇、欺騙)對婚姻打擊甚大。輔導員會協助雙方坦誠溝通,理解彼此的感受,並建立新的信任基礎,促進關係修復。 建立界限 健康的婚姻需要清晰的界限,無論是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親子教養,還是財務管理,婚姻輔導能幫助夫妻釐清界限,維護彼此的獨立性與親密感。 提升情感連結 長期相處容易讓感情變得平淡。輔導員會協助夫妻重新發現彼此的優點,透過互動練習,重建親密與情感連結,讓關係更有活力。 婚姻輔導的過程是怎樣的? 初步評估 輔導員會了解夫妻雙方的背景、婚姻歷史與主要困擾,並與雙方共同訂定輔導目標。 釐清問題 透過對話與家庭系統的分析,幫助夫妻理解彼此的互動模式、情感需求,並找到核心問題所在。 學習新模式 夫妻在輔導中學習新的溝通技巧、情緒調節與問題解決方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評估與統整 定期回顧輔導的進展,強化學習成果,幫助夫妻將輔導中的改變維持在日常生活中。 什麼情況適合尋求婚姻輔導? 溝通困難,經常爭吵或冷戰 面對信任危機,如外遇、隱瞞重大事情 情感疏離,感覺關係淡漠或失去親密感 育兒觀念、家庭責任分配有分歧 面對重大變故,如失業、喪親、移民等 婚姻輔導有用嗎? 研究顯示,婚姻輔導能有效改善夫妻溝通、降低...

甚麼是個人輔導?了解個人輔導的五大好處與過程

圖片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惑,無論是來自人際關係、家庭壓力、情感糾結,還是內心的迷惘與痛苦。有時候,這些情緒與困難可能無法輕易向身邊的人訴說,甚至連自己也難以理解。個人輔導(Individual Counseling)正是一個提供安全、私密空間,讓您能夠深入探索自己、整理思緒,並找到前行方向的過程。 個人輔導是什麼? 個人輔導是一種以個人需求為核心的專業心理服務,透過與輔導員的一對一對話,協助您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與行為,並促進自我成長與改變。這個過程並不是單純地給予答案,而是幫助您在輔導員的陪伴下,逐步釐清問題、發現自身資源,並建立有效應對挑戰的方法。 在個人輔導中,透過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探索原生家庭是一個重要的視角。根據Bowen家庭系統理論,每個人都受到家庭與重要關係的影響,個人的情緒困擾往往與家庭互動模式密切相關。輔導員會協助您理解自己如何受原生家庭影響,並學習在情緒風暴中保持穩定與清晰。 個人輔導的好處有哪些? 情緒調節與壓力管理 :學習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並發展有效的應對策略,減少因情緒過度反應所帶來的困擾。 人際關係改善 :探討與他人的互動模式,提升溝通技巧,並理解自身在系統中的位置,促進更平衡的關係。 自我認識與成長 :了解自己的價值觀、需求與目標,並識別來自家庭的情感傳遞歷程,促進個人成長與生活滿足感。 創傷與悲傷處理 :溫和而有力地面對過去的創傷經歷,理解家庭如何應對壓力,促進內在療癒與復原。 決策與生涯規劃 :在面對重大選擇時,釐清思緒,學習不受情緒驅使,做出更符合自己價值的決策。 個人輔導的過程是怎樣的? 個人輔導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初步評估與建立關係 :輔導員會了解您的背景、困擾與需求,並與您建立信任關係,並開始探討家庭系統如何形塑您的情感與行為。 目標設定 :根據您的需求,共同設定清晰且具體的輔導目標,可能包括理解家族模式、強化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或改善重要人際關係。 探索與介入 :透過對話、反思與專業技巧,協助您深入理解問題,發掘內在資源,並學習如何在情緒緊張時保持平衡,減少自動反應,提升自我覺察。 統整與結束 :回顧輔導過程的學習與成長,鞏固所獲得的洞察,並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運用,尤其是在家庭與親密關係中實踐新的互動方式。 如何選擇適合您...